我与律师有一种缘分

作者:千古洲 来源:法之光博客 发布时间:2008/6/30 12:07:30 点击数:
导读:我与律师有一种缘分————回望我在《中国律师》的11年千古洲法之光博客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往往惊叹于一种神奇,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缘份。有的人,每天相见却未必相识;有…

 

我与律师有一种缘分

 

————回望我在《中国律师》的11

 

千古洲  法之光博客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往往惊叹于一种神奇,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缘份。有的人,每天相见却未必相识;有的人,相互认识却未必相知;有的人,乍一见面却相见恨晚;有的人,从未见面却真正相知……
  我不知道,我与律师之间的情缘属于哪一种缘份。但我知道,我与律师之间的缘份由来已久。不仅如此,而且还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乃至绵绵不绝。

  说起我与律师的缘,还得从我的中学时代开始。
  当年,我与许多同龄人一样,都曾经如痴如醉地观看了电影《流浪者》、《风暴》,都对电影中的律师形象顶礼膜拜。尤其是施洋律师的银幕形象,就这样印象深刻而难忘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律师制度;那时候,律师还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那时候,未曾想到这辈子还能与律师发生如此密切的联系。
  直到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更严格地说,应该是审判四人帮之后,律师这个名词才开始出现在我们国家的生活中。于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报考了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于是,1981年秋天,我走进了上海,走进了苏州河畔的韬奋园(原美国圣约翰大学旧址);于是,我开始叩响了法律之门。
  很幸运的是,我见到的第一位律师就是鼎鼎大名的李国机律师。当时,学校学生会将李国机律师请来办讲座。神秘的律师概念第一次转变成具体的律师形象。从此,我知道,律师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一种具体的职业、一种注入法律智慧的具体职业。于是,律师职业与我自己的专业学习开始走到了一起。
  很巧合的是,1984年初,学校要求1981级学生不放寒假,全部安排到司法实践部门参加严打,一边见习,一边配合工作。根据专业学习情况,我被安排到了上海市第二律师事务所,而第二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就是李国机律师。于是,我第一次与李国机主任和第二律师事务所有了亲密接触。李国机主任安排华政1979级师兄、已毕业分配在该所工作的徐瑶棋(现上海李国机律师事务所主任)担任我的带教老师。于是,我以自己半桶水的专业学习水平,开始体会着律师职业的酸甜苦辣。
  19857月,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失利的我,面临去新闻出版单位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两难选择。最终,在年级办主任刘正浩老师的动员和指点下,我北上京城来到了司法部。因为司法部是我国律师管理的行政管理机关(那时全国律师人数刚过1万人),同时又管辖多家新闻出版单位。这时,我开始以自己的笔触与眼光感悟着担当开创者的老一代律师。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尽管没有从事律师(主要是一直觉得自己缺乏当律师的能力和实力),但我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关注着律师业的改革与发展:如见证了北京第一批合作制试点改革之一的北京大地律师事务所、如追踪采访了第一位殉职在法庭的黄惠莲律师、如最早采访了肖扬部长关于律师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举措……
  19957月,伴随着重之中重的律师业改革步伐,第三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新一届完全由执业律师担任领导成员的全国律协常务理事会随之诞生了。同时,还推出了一位年轻有为的新任秘书长杨金国(此前任司法部律师司外管处处长)。3个月之后,经钱锋同志(曾经是记者同行,时任司法部办公厅干部,现任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推荐,使我与这位年轻精干的秘书长第一次开始有了近距离接触。从此,我就在这位年轻沉稳的秘书长领导下,开始走向律师界、走近律师界、走进律师界
……
  如果说在此前我与律师之间仅仅是属于接触与交往的话,那么从1995年冬天开始可以说是服务与热爱。从此,我与律师之间开始进入了由缘生情的难忘岁月。

  从那时开始,我主编了70多期《中国律师》。在这70多期的期刊中,我经手编辑的文章有1000多篇、精心制作或修改的标题达600多个。可以说,这70多期的杂志流淌着我的汗水、凝聚了我的心血、贯穿着我的追求……为此,时任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法制新闻协会常务理事的我,曾经应两家协会之约,将我主编《中国律师》的思路,用十个字作了概括:一是在读者定位上,把握一个广字;二是在选题策划上,追求一个字;三是在包装设计上,讲究一个字;四是在专业研究上,体现一个字;五是在理论探讨上,树立一个字;六是在经营管理上,狠抓一个字;七是在办刊风格上,突出一个字;八是在办刊方向上,稳定一个字;九是在对外形象上,掌握一个字;十是在内部管理上,强调一个字。在杂志社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并最终形成了想律师之所想,言律师之所言,急律师之所急,忧律师之所忧的办刊宗旨、追赶时代潮流,追求法律文化,追踪社会热点,追寻法学前沿的办刊目标、优化选题,强化包装,深化理论,细化专业的办刊思路、法律的功底,哲学的思考,文学的素养,新闻的笔法的办刊文风。事实证明,我们的探索与努力首先得到了律师的认可和好评,同时也引起了各方领导的关注与肯定。时任司法部部长肖扬同志在就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前夕,特别为杂志题辞:《中国律师》杂志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求实的改革措施,明显的工作成效,有益的实践经验,我为之高兴欣慰,望继续努力,把刊物办成广大律师所喜爱,社会公众所欢迎的杂志。”2000年,《中国律师》杂志为此还获得了全国法制好期刊奖。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既是《中国律师》杂志的荣幸,也是我与中国律师之间的情与缘的见证。我很幸运,我既有幸见证了中国律师业最具突飞猛进速度的改革进程,也有幸见证了《中国律师》杂志在前三任主编张思之先生、兰明良先生、方向先生艰辛创业的基础上,逐步起飞的发展进程。
  从那时开始,我得到了任继圣、高宗泽、于宁等三任会长和杨金国、吴明德、贾午光、邓甲明等四任秘书长各种方式、各个方面的深情关照。同时,我还走遍了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市、区)律师协会,走访了数百家各有特色、各具风采的律师事务所,结交了上千位有追求、有实力、有品牌的律师……
  从那时开始,我策划、发起、组织了数百次律师界与社会各界交流与研讨的活动。我希望能够以我的微薄之力、热切之心,点点滴滴地推进律师业改革与法治发展的进程,方方面面地宣传与弘扬律师的形象、作用、文化和理念……于是,有了中国律师论坛中国青年律师论坛法学与法治巡回讲坛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中国律师圆桌对话等闻名业内外的品牌活动与平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规模越来越大、品牌越来越响、主题越来越深入、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中国律师论坛。按照当初的构想和定位,这个论坛应该是一个优秀人才汇聚的地方、一个先进经验交流的地方、一个前沿思想碰撞的地方、一个法律文化展示的地方。这个构想和定位来源于我个人对律师业发展的梦想和希望。我们一直梦想为所有善于思考并敏于行动的中国律师开创一个精英论坛,从而将所有致力于自身发展与行业发展的中国律师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汇聚到同一个平台上。如今,我们都看到了,在司法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律协领导的全力指导下、在广大律师的积极配合下,这一切都已经实现了。

  从那时开始,无数个青灯黄卷,无数次案牍劳形,伴我将不同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变成文字、变成文化,不断地送到了许许多多的律师面前……于是,有了2003年出版成书的我的作品集《法治天下》(上、下卷,共87万字)和2007年编辑成册的凝聚我与律师的情与缘的《律师中国》(60万字)。
  从那时开始,我对律师的情渐渐地、慢慢地、悄悄地从可爱的变成了心爱、深爱的、痴爱的、酷爱的……所以,有一句话我说过多遍,但依然觉得说不够。那是一句我的心里话:从来没有一种职业让我如此向往,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让我如此热爱,从来没有一个群体让我如此牵挂。
  我不敢说,我是律师最可爱的人;但我敢说,我是最爱律师的人(或者说是之一)。尽管我没有能力做律师,但我能用心用力地为律师服务。为此,我有机会了解律师的喜怒哀乐、感悟律师的酸甜苦辣、知道律师的所见所闻、见识律师的所思所想
……
  如今,尽管我已不在为律师界打工的岗位上,但我却依旧在热切关注律师业改革与发展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举措、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成就。甚至在任何合适的场合、任何适当的机会,我还依然以我浅溥的知识和火热的激情,为律师事业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同样,我也欣喜地看到,我曾经为之倾注心血和热情的《中国律师》也进入了加冠之年。所以,创刊20周年的《中国律师》,正面临一个多姿多彩的青春时代,正眺望着一个更加绚丽的灿烂未来。
  这本刊物、这个群体给了我一个难忘的11年,我也要发自内心地表达一个祝愿:祝《中国律师》明天更美好!(原载《中国律师》2008年第5期)

 

 

 

本站声明: “本网站系非营利性网站,旨在宣扬法律意识,弘扬法治正义,交流执业学习心得。本网内部分文章系来自其他网站,目的只做为交流学习之用,其相应的权利均属于原权利人。如权利人认为不妥,请来电或来函说明,本网页随即停止转载和使用。望谅解本网未先征求意见,谢谢合作!”

 

上一篇:人民时评:如何让律师法尽快结束其尴尬境地 下一篇:新《律师法》中最具深意的条文是哪一条?